你认为你在掌控大脑?不,是大脑在支配你

   日期:2019-09-10     作者:L先生说    浏览:862    
核心提示:另一方面,他用电极来监测参与者的大脑活动和肌肉电信号。我们以为自己能掌控大脑,其实只不过是大脑让我们产生了“我在掌控”的幻觉。故而,认知科学家们认为:这说明,X 才是 B 真正的原因,而 A 只不过是大脑给意识的一个传达而已。

本文来自民众号:L教师说(ID:lxianshengmiao),作者: Lachel,题图来自:视觉中国


1


群众对心思学最大的误会之一,或许就是“学了心思学,我就可以晓得你在想什么”。在这类误会之下,一大堆诸如微脸色、读心术、冷读术等“有用心思术”应运而生,以至走上电视荧幕。


它们不能说没有根据,但充其量只是一些极为浅易的表层规律,离心思学的内核还差得远。


但现在,假如我通知你:心思学,真的可以读心。你置信吗?


神经科学家 Benjamin Libet,在上世纪 80 年代做过一个试验,得出了使人惊奇的结论。


他设想了一套计时系统,让介入者们一旦觉察到本身想蜿蜒手段的激动,就马上报告。另一方面,他用电极来监测介入者的大脑活动和肌肉电信号。


效果发明: 


1)介入者报告的时候,比肌肉电信号发作的时候(亦即大脑向手段发出指令),均匀早 0.2 秒;


2)监测到介入者大脑活动发作的时候,比肌肉电信号发作的时候,均匀早 0.5 秒。


二者相减,获得 0.3 秒。


这申明什么呢?当我们“意想到”某个决议的时候,大脑早已发出了信号 —— 就在我们作出决议之前的 0.3 秒。


也就是说:理论上来说,假如我可以监测你的大脑活动,我就可以够预知你接下来的行为。假如我把你的决议写下来,等你作出决议以后再给你看,你会惊奇地发明,我写的跟你所做的,分毫不差。


Libet 据此认为:我们所谓的自在意志,实际上是一种幻觉。


我们看似是本身作出了各种决议计划,但实际上,这些决议计划都是大脑根据某些要素“本身”作出的,然后我们才“认识”到它。


大脑就像一台机械,根据已有的信息,对外界的刺激发作回响反映,然后转达到我们的“认识”中,让我们认为“这就是我的主意”。


我们认为本身能掌控大脑,着实只不过是大脑让我们发作了“我在掌控”的幻觉。


这是一个震动心思学和认知科学界的看法。


2


固然,进入了 21 世纪后,回过甚看,这个试验着实过于粗拙,不能消除试验偏差的影响。


所以,包含 Libet 在内,许多认知科学家纷纭做了试验,希图考证或颠覆这个假说。


比如,2008 年,韩国科学家 Chin Siong Soon 做了一个试验。他们应用 fMRI(一种当代罕见的脑成像手艺)检测介入者的大脑活动,并让介入者自立按下面前的 2 个按钮。效果发明:


经由过程大脑活动的监测,研讨人员可以确实展望:介入者将于什么时候按下哪一个按钮。


也就是说:早在介入者“决议按下按钮”的若干秒前,其大脑就已发出了相干的信号。与其说介入者是本身按下按钮,不如说是被这个信号安排,按下按钮。


另一个试验是 Fried 于 2011 年革新的 Libet 式试验。他经由过程应用更先进的手艺,将展望成功率进步到了 80% 以上,并将展望的提前量,进一步准确到了 0.7 秒。


这些试验配合左证了如下结论:


我们采用的有认识行为,极能够并不是出自“我们的认识”。


简朴来说:假如把“按下按钮”的行为称为 B,把“我要按下按钮”的动机称为 A,许多人会认为:A 是 B 的缘由。


但实际上,这些试验观测到:在 B 之前,我们的大脑会发作一个明白的信号,叫做 X。一方面,X 老是先于 A;另一方面,X 可以准确地展望 B,无需 A 的介入。


故而,认知科学家们认为:这申明,X 才是 B 真正的缘由,而 A 只不过是大脑给认识的一个转达罢了。


打个比如:我们的认识,就像一个天子。看似他在风景地颐指气使,但实际上,在他背地另有一个影子内阁,统统的决议计划都是他们作出的,经由天子之手宣布出去,天子只不过是他们的一个传声筒。


在这类情况下,我们还能宣称本身具有“自在意志”吗?


3


那末,在我们认识背地举行思索和决议计划的,终究是什么呢?


我很喜欢的一位认知科学家和哲学家 Daniel Dennett(对,就是《直觉泵》的作者,之前的书单引荐过),提出了一个“多重草稿模子(Multiple Draft Model)


他认为:我们的大脑中,散布着许许多多个部份收集,时时候刻都在潜认识中举行着高速的并发式盘算,得出一个又一个的效果 —— Dennett 将它们称为“草稿”。


这些草稿会自觉地举行“合作”,绝大部份在合作中会落败,无声无息消逝;只需少少部份的“胜利者”,会突破潜认识与认识的边境,涌现进我们的认识里,被我们“认识”到。


这些前后涌现出来的片断认识,衔接起来,就构成了我们的“自我”。


也就是说:传统观念认为,“自我”认识是大脑的主人,是他在批示大脑思索;但实际上,所谓的“自我”,只不过是大脑思索的副产物,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东西。


举个例子,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家去中间化的公司,每一个部门、每一个成员井井有条地事变着,络绎不绝地把原材料转化成产物。这些产物就是我们的认识(胜利者),而这家“大脑公司”,就是我们所体验到的“自我”。


但实际上,存在“大脑公司”这个实体吗?并没有。它只是一个“对这些人所构成的一个别系”的名字,轻易对外举行沟通、交换和辨认,仅此罢了。


实质上,它只是一个标记。


能够有人会问:那末,是什么气力来挑选这些草稿,剖断哪些被扬弃、哪些可以进入认识呢?是不是存在着这么一个“决议计划者”,担负“大脑公司”的 CEO?


Dennett 的回覆是:没有。这家公司是去中间化的,并没有一个凌驾于统统人之上的决议计划者。统统的产物之间遵照的是一种“自在合作”机制,那些质量更好的、权重更高的、更适合环境的,就更轻易胜出。


更细思极恐的是,多重草稿模子实质是对笛卡尔“我思故我在”的批评


笛卡尔说:我们可以疑心统统,但只需有疑心,就是在思索;既然有思索,那肯定存在一个疑心和思索的主体,所以“我”必定存在。


但 Dennett 说:所谓的“思索”无需主体也能自觉举行,所以“我”完全可以是子虚的、不存在的。


固然,这只是一个假说,一个看法,并不意味着它就是真的 —— 毕竟,“什么是认识”,依然是认知科学的最大谜团,也是无数科学家一往无前研讨和探讨的大哉问。


4


那末,假如我们接收 Dennett 的模子,那末,我们怎样明白“思索”呢?


或者说,当我说“我在思索”时,我指的是什么?


我的明白是,这里大抵可以细分红三种功用:


1)监测:经由过程调解“认识”的阀门,对进入认识的主意作监测,消撤除毛病的,留下准确、有用的。


2)拓展:拓展我们的注重域,让其他脑海深处的学问节点和观点节点可以被挪用,被回想和提取。


3)范例:经由过程调解环境刺激的权重,为“自在合作”设定划定规矩,通知部份收集:应当关注哪些东西,什么样的主意更轻易胜出。


也就是说:我们日常平凡所说的思索,以及“头脑体式格局”“头脑模子”,所指的,都是这三种功用的搭配和组合。


优越的思索体式格局,可以敏锐地“筛出”那些有用的、症结的要点,可以将信息只管地连成更大的收集,以及用一套经由磨练的要领论,高效地“范例”部份收集并行盘算的体式格局 —— 就像是给它们装上了一个个“库”和盘算模块。


这也是一个擅长思索的人,与不善思索的人的差异地点。


5


我们继承回到自在意志。


1999 年起,认知科学家 Daniel Wegner 设想了一系列的试验,试图探讨工资什么会发作“自我意志感”。


他的试验较为庞杂,这里不细致表述。简朴来说,结论就是:当物体的活动跟介入者的预期一致,而且发作在意向动机发作后的极短时候内,介入者就会发作一种“自在意志感”。


哪怕实际上物体是由他人支配的,介入者也会以为“是我让它挪动的”。


藉此,Wegner 提出了一个理论。他认为,一旦满足三个前提,“自在意志感”就会发作。哪三个前提呢?优先性,一致性,排他性。


  • 优先性:行为发作在头脑以后。


  • 一致性:行为跟头脑相一致。


  • 排他性:在发作行为的时候,个别没有体验到任何“其他要素”的存在。


也就是说:只需 A 在 B 的前面,A 跟 B 一致,没有发明潜伏的局外人,我们就会把 A 认为是“构成 B 的缘由”。


注重:在这个理论中,并没有任何“因果性”。我们所视察到的,只是两个事宜前后发作,仅此罢了,我们并没有看到“A 怎样构成 B”这类实着实在的因果性。


连系前面讲过的试验,可以得出一个结论:


假如某些草稿(X),致使了我们的行为(B),并同时给大脑发送一个信号(A),那末,只需信号跟行为一致,我们是没办法晓得X的存在的。我们只会以为,是我们的志愿让行为发作。


6


进一步思索,你会发明,这着实就是我们异常轻易犯的毛病。


我们老是会把“时候序列相干”的两个事宜,毛病地明白为,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。


举个例子:某公司发作了一同丑闻,随后股价下跌了,那末下跌是丑闻致使的吗?多是,也能够不是。


我们要思索的是,这起丑闻对公司的功绩、生长和市场的预期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,有无别的任何要素一样影响了市场预期,市场的预期又怎样回响反映到股价上面 —— 这才是更准确的头脑途径。


再比如:小王调到了某个部门当指导,随后该部门就发作了负面事宜,这是不是申明小王比前任没本事?


如许的结论显然是极为粗拙的,但生涯中碰到实际情况,许多人却难以逃走这类窠臼。


这类头脑,更正面和罕见的一个例子,是用在影戏内里。


对影戏轻微相识的人,肯定晓得“蒙太奇”:两个镜头只需衔接在一同,哪怕它们是在差别的处所、差别的时候拍摄的,观众也会以为,它们是严密相连的 —— 大脑会自动脑补出这类“因果性”。


这也是影戏叙事的奥妙地点。


举个例子:上一个镜头,有人拍门;下一个镜头,门开了。那末观众就会构成一种“有人拍门,所以这扇门开了”的认知 —— 哪怕这两个镜头里的门,或许基本不是统一扇门。


趁便一说:这个小技能 —— 两个镜头看似相连,实际上是两个差别时空的事宜,亦即对蒙太奇的反向应用 —— 就被普遍用在许多悬疑片内里,用来突破观众的预期,制作慌张氛围和悬疑感。


总而言之,当我们思索事物之间联络的时候,务必分清这四种观点:


  • 连续性:两个事宜在时序上紧接着发作。


  • 相似性:两个事宜具有某些雷同的特性和共性。


  • 相干性:两个事宜具有一致的发展趋向。


  • 因果性:事宜一致使了事宜二的发作。


这可以协助你更好地理清头脑,越发清楚地剖析题目。


7


然则,这些看法,就可以够肯定地推出“自在意志只是一种幻觉”吗?


生怕也未必。


持“幻觉论”的人,大多有一种假定:存在着一个叫做“自我”的东西,它优先于大脑,大脑是它发挥功用的一种东西、一个场所。


在这类语境下,确实,这个“自我”极多是不存在的。


但假如我们换一个角度,把大脑看做是“自我”的一部份,认可大脑和神经元收集可以先于“自我认识”—— 着实,也并不是何等难以接收的事变。


只不过,在这类情况下,我们所说的“自我”,指的就不是某一个相对的实体,而是指“大脑公司”在某种范例、束缚的运转下,络绎不相对外输出的“抽象”。


这就像我们说“大脑公司是一家用功的公司”—— 实际上,用功的是大脑公司吗?不是,是每一位大脑公司的员工。但严格来说,它并不阻碍我们的明白和认知。


从有用主义的角度来说,去探讨背地的运作机制,为这个“自我”设定好划定规矩,让它更高效地运转,防止外部的干涉干与、支配和“洗脑”,或许是更有意义的。


心思学家 Solomon Eliot Asch 做过一个异常典范的“从众试验”。他让介入者分红 7 人一组,轮番回覆一个简朴的题目:哪条直线和第一条直线一样长?


在每一组中,前 6 人实际上都是试验助手,只需第 7 人是真正的介入者。助手们有意给出了统一个毛病答案,以此来视察第 7 个人的回响反映。


效果是:有 37% 的介入者会给出跟助手们一致的毛病答案,而摒弃本身的准确挑选。在屡次试验中,有 75% 的人,最少涌现过 1 次从众。


更风趣的是什么呢?在某些场所下,介入者深信“助手们给出的答案才是准确的,我本身看错了”。也就是说,他的认知,被从众的气力歪曲了。


这展现了什么呢?群体对个别,许多时候存在着不可置疑的气力。


这照样在个别“有认识”层面的情况下。试想一想,我们每一天会接收到若干信息,这内里,有若干是来自群体对我们的申饬,挽劝,规训,范例,请求,以及贯注?


再比如品牌。品牌的实质,就是四个字“占据心智”。说得再简朴一点,就是“洗脑”。统统的品牌营销,不过都是在想尽办法,给你“洗脑”罢了。


另一个例子:Facebook 做过一个心情试验。他们把 70 万名用户分为三组,对照组根据一般的算法推送内容,主动组只推送主动、正面的信息,悲观组则只推送负面、悲观的事物。


试验发明,在禁受过大批心情性内容的“狂轰滥炸”以后,读者的心情显现出了雷同的趋向:主动组宣布动态的心情团体上升了,而悲观组的心情团体下降了 —— 他们的谈话中涌现了更多的负面辞汇。


这个试验于 2014 年被暴光以后引起了轩然大波,Facebook 很快出来道歉。但它所展现的效果,是值得我们沉思的。


许多东西,终究是“我想要”,照样“他人让你认为你须要”?


许多请求,终究是“我要遵照”,照样“他人请求你必需遵照”?


许多看法,终究是“我置信”,照样“他人让你看不到别的能够性”?


许多现实,终究是“我看到”,照样“他人主动挑出来让你看到”?


我们所赖以思索的,终究是“我的看法”,照样“他人贯注给你的看法”?


你的大脑公司,是在自觉地、以杀青团体和和谐目的而运作着,照样被外界以看不见的情势,支配着运作?


这也是我一向强调的,元认知的重要性。


8


那末,有什么要领,可以提拔我们的元认知才呢?


分享一套我经常使用的 POTO 磨炼法,来协助你进步对“自我”的深思和控制才。


1. Protect:庇护纯洁性


为了庇护“大脑公司”的高效,一个小发起就是:只管屏蔽掉统统劣质、无聊的渣滓信息,防止它们影响你的大脑。


什么是渣滓信息呢?浅薄的,不牢靠的,低信息量的,骇人听闻的,噜苏无聊的……这些,都能够耳濡目染地“增添”大脑的累赘。


别忘记,我们所摄取的统统信息,都能够成为思索的原材料。


所以,这些信息对我来说,就是“噪音”。见:这套轨则,治好你的信息焦炙


竖立一套本身的“噪音过滤系统”,是治理好大脑的首要前提。


2. Opposite:寻觅对峙性


试着养成一个习气:


每当接收到一个来自他人的看法,都去思索:这个看法的对峙面是什么?能不能接收?我怎样综合该看法和其对峙面,得出本身的结论?


固然也包含这篇文章,这些看法,以及我统统通知你的统统。


这是一个很贫苦的事变,以至可以说是反人道的 —— 但也正是如此,才不停磨砺大脑的下认识和直觉,让它变得更锐利、更深入。


好的心智,肯定可以包容两种对峙的看法。


3. Test:磨练真实性


当你得出一个结论,下一个断言,或是须要作出一个决议计划时,无妨先退一步,问本身:它们真的建立吗?


大多数你赖以思索和作为根据的框架,每每都是外界所给你的,未必真的牢靠。


无妨去测试一下它们的真实性,或是寻觅响应的证据,来强化它们的可信度。


一个简朴的做法是量化 —— 问本身,我在多大程度上,可以置信和认同它?


或许,许多争执和抵牾,压根就不存在。


4. Open:回收能够性


在前面三点的基本上,不要局限于本身面前的范畴,不停去打仗新的事物,让心智禁受应战,不停更新本身的学问系统。


这是“认知晋级”的基本,也是让本身周全提拔的症结点。


和人人共勉。


9


末了,分享一些延长浏览的材料。


假如想进一步探讨 Libet 试验和自在意志的内容,可以读一本由哲学传授 Alfred Mele 撰写的电子书:Free: Why Science Hasn't Disproved Free Will。(从名字也能看出,他是自在意志的拥护者)


假如想进修 Daniel Dennett 的头脑,可以读他的《认识的诠释》


假如想相识算法、数据对将来人类和自在意志的革新,可以读《将来简史》(以看法和洞察为主,作者对手艺的明白尚存争议)


至于原初的题目:人终究有无自在意志?或许用 Alfred Mele 的回覆会很适宜:The jury is still out(我们还不晓得)


但这类未知,以及对未知的探讨,才是头脑最感人的处所,不是吗?: )


本文来自民众号:L教师说(ID:lxianshengmiao),作者: Lachel

 
打赏
 
更多>同类行业资讯

推荐图文
推荐行业资讯
点击排行
新手指南
采购商服务
供应商服务
交易安全
关注我们
手机网站:
新浪微博:
微信关注:

周一至周五 9:00-18:00
(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)

24小时在线客服